当前位置:

第三十三章(1)

张笑天Ctrl+D 收藏本站

治乱世用重典,朱元璋造就了胡剥皮和陈烙铁,也同时创造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既然能在韩林儿膝下称臣,为什么不能对陈友谅顶礼膜拜?权宜之计耳。

  一

  尽管池州、安庆之战并没能从根基上动摇陈友谅,但几年来陈友谅还是头一次吃这么大的亏,他不得不向朱元璋“示好”,以求得喘息时间重整旗鼓。

  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打出了威风,胜利班师。

  朱元璋率大军回师途中,路过宁国县界,想起了主动向前方送粮的胡惟庸,还有他一定要替朱元璋把倾国倾城的美人达兰弄到手的承诺,对他的好感又添了几分。朱元璋在马上指着界碑问刘基听说过宁国县有个县令叫胡惟庸吗?

  刘基当然听说过,并且知道他外号叫胡剥皮。

  朱元璋说:“建德出了个陈烙铁,这里又出了个胡剥皮,咱们去看看?”

  刘基说:“主公知道他们这么清楚?”

  朱元璋笑笑而已,大小官吏,事无巨细都在朱元璋的屏风上有记载。那个陈烙铁叫陈宁,专门用烧红的烙铁审问拷打犯人;这胡惟庸更狠,对罪大恶极者,不是砍头了事,而是剥了人皮,里面填充稻草,放在衙门前面示众。

  这真是亘古未闻的骇人苛政,刘基听了骇然。

  朱元璋以为治乱世用重典,也不为过。据说宁国和建德两地,真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呢。

  刘基说:“如果有意暗访,就别兴师动众,我陪你微服进城,如何?”

  朱元璋点头:“最好。”

  朱元璋关照徐达带兵返金陵,他和刘基只带少数从人下船,悄悄向宁国去了。

  朱元璋和刘基都化了装,粘上了胡须,他们来到县衙前,只见衙门前围了很多百姓。

  果见有三具剥皮的干尸立在县衙左侧,刘基说:“这太恐怖了。”

  朱元璋笑笑,说:“只看他审案公平不公平,有时治乱世是要一点恐怖的。”

  攒动的人头都在向里面张望,议论纷纷。

  朱元璋问一个县民,县太爷审什么案子这么轰动啊!

  那县民眉飞色舞地说,今天沈家可是遇着克星了,你们是外地人不知道吧?这沈家是不倒翁,仗着有钱,哪朝哪代都没人敢惹,是宁国一霸,走私贩盐、聚赌、抢男霸女、杀人,什么事都干。

  一个女人凑上来帮腔,说这回犯在胡大人手里,沈家可栽了,一下子抓进来十来口!

  这时锣声响了,人潮又往前拥,好多人喊着:“出来了”,“是不是杀头啊?”“看头上有没有夺命牌子……”

  在锣声中,从大堂里推出十来个年龄不等的人,个个背后插着“招子”,上面有用朱笔勾决的名字,由一溜儿几十个穿红衣服戴红帽子的刀斧手押解着出县衙来。稍后才是县令胡惟庸,带着县丞、主簿等一干县吏跟出来监刑。

  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感谢胡青天为民除害”,接着“胡青天”的喊声此起彼伏响起来。

  朱元璋很满意,并不想惊动胡惟庸,他与刘基离开了县衙门,又向闹市区走去。

  宁国的闹市人来人往,热闹而有秩序,糕饼店、金店、估衣店、布店、当铺、钱庄栉比鳞次。

  朱元璋附刘基耳畔说了几句什么。刘基点头,按朱元璋的意思当起诱饵来。他装作走路匆忙的样子,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后来一路小跑,他的莽撞引来很多人鄙视的目光。朱元璋则坐在绸缎庄的门廊下看着刘基表演。

  刘基一路小跑,“不小心”从腰间掉下个口袋,沉甸甸地落在路上。

  后面一个老太太看见了,弯腰拾在手中向前面喊:“哎,客官,你掉东西了!”

  刘基仿佛根本没听见,很快消失在人丛中。

  老太太便坐在原地,把口袋放在膝上等待。

  朱元璋凑过来,说:“老人家,我看你方才捡了一个口袋,是钱口袋吧?”

  老太太说:“可不是!那人耳朵大概背,我那么大声叫喊,他头也不回。”

  朱元璋怂恿地说:“打开看看,是银子吧?”

  老太太说:“那怎么行?人家的东西,我看它做什么?”

  朱元璋说:“那如果有人来冒领,你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到底是多少,你给还是不给?”

  老太太听他说得有理,便又招来几个人,对大家说:“方才一位客官丢了这口袋,我在这儿坐等他回来取,为有个证明,几位一起来看看,口袋里有什么。”

  那几个人都说,“行”,“你打开吧,我们替你证明。”

  老太太打开,里面是五个金元宝,金元宝上錾着一行字。围过来的人都惊讶地大叫:“这么多金子!”“人家一定有急用,丢了不急坏了吗?”“说不定是婚丧嫁娶用的呢。”

  老太太又把金子装好,耐心地坐着等。人们逐渐散去,似乎没有人有非分之想。

  朱元璋蹲在老太太跟前帮她判断,估计这人不会回来找了,他有可能记不得丢在哪儿了。

  老太太说不会,他家又不是开金矿的,会不在乎这一大注金子?

  朱元璋问:“他若一直不来,你就这么傻等?”

  老太太说:“少不得我吃点辛苦呗。”

  朱元璋又问:“到天黑不来,你怎么办?”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