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附录 《寺内》读后(节录)

刘以鬯Ctrl+D 收藏本站

梅子

刘以鬯小说创作的丰盈创意和独具匠心,最集中地体现在《寺内》里,这是这本中短篇小说集值得注意的最重要原因。《寺内》里面值得学习的东西是这样的多,以至于要系统地撰写一篇读后感变得很不容易。笔者因此先以“节记”的形式略记数端于此,作为引玉之砖。

《一个月薪水》写的是忘恩负义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位老佣人在服务了四十三年之后,竟然被一手带大的人逐出家门。但命令不是这人决定的,而是在经济上控制着他的命运的富家出身的太太所下的。这个事实就将这个社会的本质道出。从一滴水看清世界,是这个短篇成功的关键。有人对作者寄同情于马文滔持有异议,我不以为然。其实感动人的地方还在这里。老佣人即使到了最后关头还充分体现了潜藏深厚的母性,而马文滔的软弱,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这种复杂性反过来也深刻地揭露了作为丑陋的势利女性代表人物的马太太的冷酷。设若没有马文滔夫妇个性的这一对比,小说的感染力也许要消灭许多。

《龙须糖与热蔗》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来描写一个悲剧。但我们看到那结局时,眼前仿佛爆出别样的含意。这含意中有的是对正直善良的歌颂,有的是对纯真爱情的赞美,也有的是对“人渣滓”的唾弃。刘以鬯先生在熟练地调度他的“镜头”时,时时运用对称的意象,目的也许是让两个年轻人心灵的美相互生发。这样的设计,我以为相当别致。

《链》几乎把社会结构内部的某一条“链”公开了。把社会表面的众生相提出来示现,以“点”的顶真来描绘“面”,可谓匠心独运。

《吵架》自始至终没有人物出场,但人物分分钟在文中起作用。评论家指出这是中国短篇小说领域中别出心裁之作,笔者有同感。作者像是杰出的导演,通篇拍出的是吵架引起的场面的凌乱和破坏,但只要不是懒汉,你不难从物件破碎的情状,墙上的痕迹以及地下的不堪卒睹,想见吵架的起因、过程和程度。几声电话铃响,使死的场景平添一点生息。结尾的一张字条,表明这场吵架的前景并非绝境。很好地点出,尽管有了前面那些翻天覆地式的大动作,这场吵架毕竟还只是吵架而已。更敏感一点的读者,兴许还会发现那女主人翁的可爱哩。

《第二天的事》和《对倒》,一是心理小说,一是意识流小说。前者单线平直发展,后者双线交错发展,结局都有点出人意料,但却真实地再现了我们这个畸形社会的现实。

《除夕》和《寺内》是两篇旧题材的小说,特别突出地告诉读者,作者有意以诗和戏剧的因素来丰富现代小说的技巧。在这里,所有常用的修辞手法都被派上用场。“那是一个纯诗的境界,一片蓝,只有芝麻那一点红镶在中间,非常突出。”我想借《寺内》里造句描写来概括刘先生的创意是适当的。在两篇小说中,尤其在集大成式的《寺内》里,这“一点红”格外显眼,它牵着故事的情节向前发展。刘以鬯处处给自己设下难题,但他笔下表现用雄辩的事实暗示他的功力经得住考验。不用说,那被改造而赋予新意的内容怎样给人启发了,单凭这些作品所尝试并取得成功的技巧,也有理由相信:刘以鬯先生把短篇小说创作水准的横竿向上移得更高了。此后写作小说,固然有了借鉴,却也越发困难了。

(原载香港《文汇报》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原题为《<天堂与地狱>劄记》,有修改)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