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引 子

张芳辉Ctrl+D 收藏本站

秋天的川藏高原,蓝湛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高耸入云的雪山在灿烂的阳光下放射出耀眼的金光。绿色的田野,奔腾的雅砻江水,如诗如画,令人神清意爽,仿佛走进了一个人们理想的人间天堂香格里拉。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一辆乳白色的吉普车,驶过楼房林立的甘孜县城,越过麦苗茁壮的田野,向着旭日里奔驰而去。

车内坐着西藏的一个原地委副书记泽仁娜姆和她的小女儿央金卓玛,还有省城一家报社的记者小朱和当地文化部门的一个干部泽旺。

央金卓玛无比兴奋地看着车窗外说:"阿妈啦!(啦,藏语中称呼的敬词)你看这绿油油的田野,像一张大地毯从雅砻江边一直铺到雪山脚下,好像秋天的拉萨河谷,多美啊!"

泽仁娜姆无限眷恋地说:"是呀!在故乡儿女的心目中,阿妈总是美丽的。……"正在这时,公路旁边的麦田里,有个正在拔燕麦草的姑娘用她那高亢婉转的嗓音唱起了当地一首古老的民歌:

我的家乡格桑花一般美丽,

看见了格桑花,

我就想到了我的家乡……

"师傅,请你把车开慢一些好吗?"泽仁娜姆请求司机说。

汽车缓缓向前驶去,大家听着姑娘继续唱道

我的家乡宝石般纯洁,

看见了宝石,

我就想起了家乡……

"唱得真好!"记者由衷地赞美道。当汽车重新加速朝前飞快地驶去后,她接着又说:"我还在成都的时候,早就听一位朋友告诉我说,康巴人能歌善舞,到了甘孜州一看,果然如此。"

央金卓玛不无骄傲地说:"你没听说我们康巴人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吗?"

"这样说虽然有些夸张,但唱歌跳舞已成为康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今天。"坐在副驾驶座的旺泽插话说。

"娜姆书记,很久没有回甘孜来了吧?"记者出于职业习惯,特别能抓紧时间搜集素材。

"是的。"仍然沉浸在刚才那充满故乡泥土芬芳歌声中的泽仁娜姆这时仿佛从梦中醒过来似地说:"现在回甘孜倒是方便多了。1950年进藏时,交通十分不便,从甘孜到拉萨,沿途走走停停,一走就是两个多月。1954年川藏公路通车后,从拉萨乘车回来,也要十多天,有时遇到泥石流或塌方,公路中断,甚至要一个多月才能回到甘孜。后来,拉萨通航,从拉萨乘飞机到成都,从成都乘车到甘孜也就是两三天时间,而现在从拉萨乘飞机到帮达,再从帮达乘车到甘孜所需时间也就更短了,所以每隔三五年都要回来一次。虽然如此,在西藏的时候,我经常想起自己的家乡,那时多么想呼吸一口家乡田野上的清新空气,喝碗家乡寨子里香醇的酥油茶呀!"

"现在终于实现了!"记者感慨地说:"娜姆书记,你觉得现在家乡的变化大不大?"

"当然大啊!"娜姆肯定地说:"真是一年一个样。今天要不是泽旺啦带路,我恐怕连去格达活佛纪念馆的路都找不到啦!"

"啊!快到了。"泽旺说:"你们看,那不是朱总司令和格达活佛纪念馆吗?"

大家随着泽旺手指的方向,看见在右前方不远处的一座绿树成荫的园林。汽车驶近纪念馆门前停下,趁大家正在观赏大门上那块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朱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馆名的横匾的机会,记者赶快把纪念馆的全貌收入镜头。

前几天,记者在康定参加艺术节期间,采访到一条重要线索:甘孜州、县在白利寺第五世格达活佛的诞生地的甘孜县城郊的旭日里建立起一座《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足见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在康巴各族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到了甘孜后,她深入到居民小院和县城附近的农家,更是惊奇地发现不少家庭客厅的墙上都悬挂着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的画像。而谈起五世格达活佛来,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口皆碑。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讲述着五世格达活佛一个又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有一位老阿爸更是把格达活佛称赞为"我们高原的英雄,康巴人民的骄傲。"为系统而完整地采访五世格达活佛的事迹,她通过泽旺找到从西藏回甘孜探亲的泽仁娜姆,并约定今天一同乘车来到纪念馆。

泽旺领着大家走进纪念馆,首先瞻仰了朱德总司令栩栩如生的塑像。泽仁娜姆说:"朱总司令当年率领红军长征路过甘孜时,我还没有出生呢!亲眼见到朱总司令,那是60年代我第二次去中央民族学院学习的时候。可是他老人家1976年就离开了我们。要是他老人家能活到今天,来到甘孜他当年率领红军战斗过的地方,看看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接着,大家默默地瞻仰了五世格达活佛的塑像。泽仁娜姆激动地说:"格达活佛的塑像塑得真好,就像1950年我参军前见到他时一模一样。"

央金卓玛说:"阿妈啦,你说过,你那时才十四岁,现在还记得这样清晰啊!?"

"是啊,格达活佛在我们川藏高原人们的心目中是永存的,他那为祖国、为人民、为西藏和平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感人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泽旺在一旁说:"先请大家喝碗茶后再请娜姆书记给我们讲格达活佛的故事吧!"

纪念馆工作人员邀请大家在园内林间草坪上摆放的藏桌旁坐下来,然后为客人们端来干牛肉、奶饼、水果和点心,斟上浓浓的酥油茶。

泽仁娜姆端起酥油茶惬意地呷了一口说:"家乡的水啊,永远是这么清甜!"

记者说:"俗话说,美不美,乡中水!……噢,娜姆书记,你刚才不是在车上说,格达活佛就是出生在这里的吗?"

泽仁娜姆回忆着说:"是的,格达活佛就是出生在这雅砻江西岸色西底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七岁时即被认定为白利寺活佛。十七岁去拉萨甘丹寺学经,八年后,获得拉让巴格西学位回到白利寺。他严守佛教戒律,作风俭朴,体贴群众疾苦,经常接济穷人,收容难民和孤儿,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泽仁娜姆呷了口茶又接着说:"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张国焘擅自率领红军左路军和右路军的一部南下,在川康边境地区遭到蒋介石的阻击和围剿,转战数日,损失惨重,被迫向甘孜地区撤退。全军处境艰难,形势危急……。这时,正在左路军中工作的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总参谋长等领导同志带领广大红军指战员,在整顿红军队伍自身的同时,模范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发动群众开展反封建斗争,稳定社会治安,积极帮助群众努力发展生产,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各族各界爱国上层人士的热烈欢迎、拥护和大力的支援,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爱国上层人士中,甘孜白利寺的五世格达活佛就是其中一位最杰出的代表。关于他的故事,我就从1936年春天红军到达甘孜前夕开始吧!"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