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好似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镶嵌在泰南、马来半岛以及苏门答腊三地之间,是印度以及南洋来往于中国航线的重要的停泊港口。
槟城原来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岛屿,据说,当年东印度公司为了鼓励华人开垦这块荒凉的土地,莱特船长别有用心地以大炮将金块打到内陆去,吸引大批华人去挖金块,从而达到开荒的目的。
当时,东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均逊于中国,既缺乏劳工,也缺乏相应的生产条件。
无论是劳工的体质、技能还是适应能力都无法满足西方殖民者的需求。
相比之下,华人劳工吃苦耐劳,善于学习和经营,他们在开荒种植、建筑修路、构筑港口、挖掘锡矿等一系列开发建设中,起到了无可代替的积极作用。
十九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地区的资源需求急剧增加,他们急需大量廉价的契约劳工,契约劳工俗称“猪仔”。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新加坡和槟城成了贩运“猪仔”的重要市场。
在“猪仔”市场,客贩与雇主私下都有约定,主要是客贩自行垫资到中国各地招募劳工,然后通过海上到达目的地,客贩先登陆寻求雇主,商议价钱交易,然后将劳工交给雇主,再向雇主索取招募劳工所需的费用,其中包括船运费用和佣金等等。
大量的劳工源源不断运到槟城,他们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尤以锡矿开采和农垦种植业为主,极大地支撑了整个槟城的开发和建设。
槟城之所以成为重要的港口,这与它处于东南亚优越的枢纽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里不但交通方便,而且盛产锡材、蔗糖、水稻、橡胶、烟叶、香料、树脂以及贵重木材。
其中世界上最大的锡矿产区位于槟城对岸的霹雳州,槟城因而拥有世界上曾经最大型的熔锡厂。
在邻近槟城的威省和霹雳州的北部,则拥有规模宏大的农垦种植园与蔗糖生产基地。
槟城繁盛的商贸区,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洋货,新建成的街道上奔跑着西方的汽车,大街两旁大小不一的不同文化符号的招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市井图画。
街道上行人的穿着大多是中式的长衫、马褂、背心与短打,也有不少印尼的服饰以及西装、领带和窄筒裤,拉着黄包车的车夫忙碌地穿梭来往,时不时听到远洋海轮传来的汽笛声。